站在未来看现在 -清华大学“新生导引课”赴天津参加校友活动实践环节侧记

站在未来看现在 -清华大学“新生导引课”赴天津参加校友活动实践环节侧记

2020-12-18 17:10 | |

2017年11月11日,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年会在海河畔的远洋宾馆召开,近20位来自清华大学的七字班新生出现在年会现场。这是分别选修校史馆馆长范宝龙研究员和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研究员的“新生导引课”的同学们,来津进行课程的实践环节-参加天津校友活动,从领略校友文化中感受清华精神。

下午二时许,新生与青年校友座谈会在年会开始前举行。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分部主任刘晓亮校友主持座谈,带队前来的范宝龙老师首先介绍了新生来津实践活动的缘由和安排。范宝龙老师说,今年学校为七字班新生开设了一门“新生导引选修课”,由校党委书记陈旭老师亲自带领部处和院系的主要领导担任主讲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环节,帮助新生弘扬清华优良传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图片

范宝龙老师介绍说,这次来津的实践环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上午到津后,参观了曹禺故居和梁启超纪念馆,缅怀两位老校友的风范;二是邀请几位在津工作的青年校友与同学们座谈;三是参加天津校友会年会,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清华校友文化,在实践中加深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理解,产生对清华文化的认同感,希冀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发展给予有益的帮助。

范宝龙老师介绍后,与会青年校友踊跃发言,结合自己走上社会的人生经历,对新生们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

 

图片

毕业于机械系的栾和新校友希望新生们来到清华,要忘掉自己之前的光环,了解到社会和自我的需求,明确自己想要成为“木桶型”人才还是“竹竿型”人才,抑或是二者之复合,以社会和自我的需求,指导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他还希望新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学会修炼心性,在基础磊实的基础上多读书、多做一些社团或公益,努力融入清华的主流文化,让自己在大学四年游刃有余。

毕业于人文学院的张可校友建议同学们,要强调除成绩外的自我评价坐标体系,鼓励新生们多参加社工活动,去职业发展中心咨询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向。还要空出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参加社工、接触社会,以便于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

毕业于历史系的刘晓亮校友用“知识×创造力=成就”的公式,来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说,随着知识的增长,思维会稍稍有些固化,创造力也可能相应减少。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一味专于某一学科而不理会其他学科,而要进行学科交叉,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保持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他还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寻找自己的一生事业所在,眼光放长远,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人生规划,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图片

之后,每位新生也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并且提出了若干问题来请学长们帮助答疑解惑。

有一位同学问刘晓亮学长由本科计算机系跨到研究生历史系的原因,学长详细叙述了自己当初心路历程,分析了考研成功的原因,他说这一切都源于自我内心的喜爱,使他大胆做出改变,并以舍我其谁的精神通过了难度很大的考研面试,最终圆梦清华。

一位物理系同学询问人文领域知识对物理学习有无帮助。栾和新学长以充满哲理的话做出回答:“眼前最优不是结果最优”。他希望同学们不要太过于功利地对待学习,而要看中各门课程对自我塑造的有利影响。文科课程既可以丰富知识体系,又是对思维方式的一种调剂。

还有一位同学询问自己对国家大事是否应该保持关注。校友们纷纷表示,大家应该保持对国家的关注,因为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大趋势。

图片

 

临近座谈会结束时,专程来津参加天津校友活动的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再兴和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名誉会长、原天津副市长、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肃,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念念,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秘书长、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原党委工作部部长郝玉林等几位老校友来到座谈会会场,与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

 

图片

座谈会后,同学们来到了天津清华校友举行的“隆重纪念母校建校106周年,‘智能 智造 智慧 创新高峰论坛’暨天津校友会2017年年会”会场,与百余位各级各界校友一起,参加了大会。

(文/侯晨  图/范宝龙等)